幌子
词语 | 幌子 |
---|---|
拼音 | huǎng zi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一)、也叫望子。旧时挂在店铺门外高处,表明店铺性质的标志。(二)、比喻为了掩盖真实意图而假借的名义。
解释:
(一)、旧时用布缀于竿头,高悬在店铺门外用以招揽顾客的标识。亦特指酒店的招子。
《儿女英雄传》第七回:“走了半日,肚子里饿了,没处打尖,见这庙门上掛着个饭幌子,就在这里歇下。” 郭沫若 《后悔》:“‘大放盘’,‘纪念赠品’,‘照码八折’……白字红底的幌子,在各层的洋楼上招扬。” 老舍 《赵子曰》第四:“远远的看见民英餐馆的两面大幌子,左边一面白旗画着鲜血淋漓的一块二尺见方的牛肉,下面横写着三个大字‘炸牛排’。”
(二)、比喻标志。
《红楼梦》第二六回:“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掛了幌子了?”《镜花缘》第二二回:“你这儒巾明明是个读书幌子,如何不会做诗?”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五七回:“就是打死人,也不能把尸首明摆在自家门前作幌子呀!”
(三)、进行活动时所凭借的名义、方式。
鲁迅 《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来。”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旧社会中种种坏事正是在这样虚伪的以谦让为美德的幌子下干出来的。”
释义:
幌 又称帷幔。一种表明商店所售物品或服务项目的标志。商店悬望子,为汉族的一种商业民俗。起源甚古,初特指酒店的布招,用布帘缀于竿端,悬于门前,以招引顾客。
造句:
1、冬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摆弄着店前的幌子,一会儿向人们脸上直吹冷气。
2、美国经常打着*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
相关词语:
碰钉子矮子看戏爱民如子矮子观场抱子弄孙不当人子不肖子孙鲍子知我博物君子才子佳人草头天子赤子之心村夫俗子典妻鬻子东墙处子读书种子大雅君子戴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