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
词语 | 芋艿 |
---|---|
拼音 | yù nǎi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通称芋头。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块茎含淀粉,可供食用,叶柄可作饲料。艿(nǎi)。解释:
(一)、植物名。古代也称蹲鸱。其叶片呈盾形绿色,叶柄肥大而长,可作猪饲料。地下块茎呈球形或卵形,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二)、指芋艿块茎。
(三)、特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亦称“ 芋母 ”、“ 芋奶 ”。与“芋子”相对。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 施可斋 《闽襍记》云:‘ 闽 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
释义:
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造句:
1、 芋艿化痰消郁结,蘑菇能抑癌细胞;海带含碘治水肿,豆芽不让血脂高;芦根消热助润肺,甘蔗解酒除烦恼;饮食保健常做到,祝你天天乐陶陶!
2、 特点:芋艿酥透、汤甜,桂花香味浓郁。
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