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气
词语 | 平气 |
---|---|
拼音 | píng qì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一)、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尹知章 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郭沫若 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二)、谓使心平气和。《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郭象 注:“平气则静。”
(三)、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 清 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解释:
(一)、平和之气。
《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 尹知章 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 郭沫若 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二)、谓使心平气和。
《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郭象 注:“平气则静。”
(三)、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 清 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释义:
1.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尹知章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郭沫若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谓使心平气和。 3.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清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造句:
1、接受失败绝对是一种能力,任何一个人只有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和挫折,未来才能够做成大事。
2、失败乃成功之母,得失之间令人心平气和,了无牵挂,自动修道成功,再无“求不得”之苦。求都不求了,怎么还会苦?
相关词语:
抱不平唉声叹气暗气暗恼阿平绝倒哀声叹气嗳声叹气屏气凝神屏气敛息屏声息气不平则鸣抱打不平不声不气屏气慑息才气过人才气无双承平盛世秤平斗满持平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