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
词语 | 长缨 |
---|---|
拼音 | cháng yīng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长的绳索。汉朝有一个叫终军的年轻人申请从军,要求发给长缨,表示一定要把敌人活捉回来。后来诗文中把长缨作为杀敌制胜的武器的象征。解释:
(一)、古时系帽的长丝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邹君 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二:“临 河 濯长缨,念子悵悠悠。”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长缨鄙好,且变 邹 俗。”
(二)、指华衣美服者或达官显贵。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三)、指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长革带。
晋 陆机 《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一:“赤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四)、指捕缚敌人的长绳。
《汉书·终军传》:“ 军 自请:‘愿受长缨,必覊 南越王 而致之闕下。’”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 靖 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宋 陆游 《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
长缨,汉语词汇。拼音:chánɡ yīnɡ 《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下·王褒〉~282~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造句:
1、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陶渊明
2、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马上请长缨。万里征战扫侵贼,震地威名白杆兵。金印又传三世将,旌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
相关词语:
傲不可长敖不可长拔苗助长鞭长莫及别无长物博采众长鞭长不及鞭长驾远不遗寸长草长莺飞长安道上长安棋局长此以往长风破浪长歌当哭长江天堑长颈鸟喙长乐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