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
词语 | 捻军 |
---|---|
拼音 | niǎn jūn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解释:
(一)、见“ 捻子 ”。
释义: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武装。初称“捻党”、“捻子”,“捻”为淮北方言,即“群”、“股”的意思。1852年张乐行在安徽亳州领导起义,1855年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今属安徽涡阳)会盟,推张为盟主,队伍达十万人,成为北方抗清主力。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多次击败清军。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东西两部,分别作战。1868年先后战败。
造句:
1、 山东地方士绅在捻军窜扰期间,在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共同御捻、在维系地方社会之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总之,晚清时期捻军入鲁对当时的山东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关词语:
败军之将笔扫千军避军三舍常胜将军残军败将大树将军断头将军覆军杀将狗头军师孤军奋战孤军作战孤军深入横扫千军户曹参军军令如山军不血刃军法从事军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