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
词语 | 庙号 |
---|---|
拼音 | miào hào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解释:
(一)、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晋书·成帝纪》:“癸巳,帝崩于 西堂 ,时年二十二,葬 兴平陵 ,庙号 显宗 。”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两 汉 。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唐 颜真卿 《论元皇帝祧迁状》:“昔 汉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灭公,故 前汉 十二帝,为祖、宗者四而已。至 后汉 渐违经意,子孙以推美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庙号,则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单表 北宋 太祖 开基,传至第八代天子,庙号 徽宗 。”
(二)、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东士庶痛则称禰。禰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輒呼?”
释义: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造句:
1、明楼上有墓碑,用满、蒙、汉文字刻着皇帝的庙号.
2、死后庙号昭宗,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相关词语:
奔走呼号不迁之庙触地号天砥厉名号砥砺名号发号施令更令明号鬼哭神号鬼泣神号行号巷哭号寒啼饥号咷大哭号啕大哭呼天号地号令如山号天扣地涣发大号涣汗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