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
词语 | 蚱蝉 |
---|---|
拼音 | zhà chán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俗称知了。昆虫。体长4—(四)、8厘米,是最大的一种蝉。前、后翅基部黑褐色。斑纹外侧呈截断状。雄性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音,声音尖锐。幼虫栖于土中,吸食树根液汁。蝉蜕可供药用。解释:
(一)、蝉的一种。体大,色黑,有光泽,翅透明,鸣声直而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曰蝒,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
释义:
1.蝉的一种。体大﹐色黑﹐有光泽﹐翅透明﹐鸣声直而长。
造句:
1、 在时变功率谱分析中发现,蚱蝉功率谱的某些成分有显著的变化,可作为蝉类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2、 黑蚱蝉室内的惊鸣声和自鸣声,虽然音色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持自然鸣声的结构层次。
相关词语:
蝉不知雪蝉腹龟肠春蛙秋蝉蝉喘雷干貂蝉满座功薄蝉翼寒蝉凄切寒蝉仗马黄雀伺蝉寒蝉僵鸟金蝉脱壳噤若寒蝉今蝉蜕壳脱壳金蝉蛙鸣蝉噪蟹匡蝉緌仗马寒蝉蝉翼为重,千钧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