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
词语 | 上都 |
---|---|
拼音 | shàng dōu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一)、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明 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二)、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故称 邺(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晋阳 为 下都。”(2)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 京城,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三)、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四)、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解释:
(一)、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 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二)、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 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 ,故称 邺 (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 。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 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 , 晋阳 为 下都 。”(2) 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 。《新唐书·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
(三)、 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 , 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 ,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
《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 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 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 ,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四)、指天宫。
《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释义: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造句:
1、 虽然,我们学校的林荫小道比不上都市的大马路,那么宽阔;比不上柏油马路,那么漂亮;比不上山间盘绕的山路,那么有情调。但是,林荫小道给我们带来了乐趣、惊奇。还有那难忘的童年。
2、 这些大殿的内柱都是由多根红色巨柱支撑着,每个柱上都刻着一条回旋盘绕、栩栩如生的金龙,分外壮观。
相关词语:
屋上乌巴高望上拔宅上升阪上走丸板上钉钉榜上无名逼上梁山不上不下不相上下白日上升半上半下半上落下板上砸钉不差上下不上不落谄上欺下长安道上彻上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