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
| 词语 | 正名 |
|---|---|
| 拼音 | zhèng míng |
| 字数 | 2字词语 |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辨正名称和名分。《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指君、臣、父、子都应该严格遵守自己的名分。解释:
(一)、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
《管子·正第》:“守慎正名,伪诈自止。”《国语·晋语四》:“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 韦昭 注:“正上下服位之名。”《旧唐书·韦凑传》:“师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与实,故当相副。” 巴金 《新生·一个人格的成长》:“黑暗两个字怎么可以做杂志底名称呢?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是最要紧的。”
(二)、即楔子。
元 杂剧的开场白。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元 词开场,止有冒头数语,谓之正名,又曰楔子。”
(三)、 元 明 杂剧最后有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一般称前一句或前两句为“题目”,后一句或后两句为“正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三篇:“《青琐高议》及《青琐摭遗》文辞虽拙俗,然尚非话本,而文题之下,已各繫以七言……皆一题一解,甚类 元 人剧本结末之‘题目’与‘正名’。”
释义: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者,辨正名分也。
造句:
1、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至也。
2、 纷纷著书立说为自由心证正名,认为自由心证恰恰回归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相关词语:
安宅正路按名责实榜上无名变名易姓拨乱反正不可名状不名一钱不务空名不务正业不正之风必也正名兵出无名秉正无私不名一格不名一文不当不正驰名中外臭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