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语词典 > 正身

正身

词语正身
拼音zhèng shēn
字数2字词语
形式ab式词语

意思:

指确是本人(并非冒名顶替的人):验明正身。

解释:

(一)、端正自身;修身。

《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 三国 魏 桓范 《政务》:“故为政之务,务在正身。”《旧唐书·宋璟传》:“朕每事常欲正身以成纲纪,至於妻子,情岂有私?然人所难言,亦在於此。”《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必正身行义以相辅佐,朕始嘉赖焉。”

(二)、谓正直不阿。

《东观汉记·赵憙传》:“ 憙 内典宿卫,外干宰职,正身立朝,未尝懈惰。” 晋 羊祜 《让开府表》:“据今光禄大夫 李喜 ,秉节高亮,正身在朝。”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贞介》:“ 镐 起自布素,一、二年而登宰相。正身特立,不肯苟媚。”

(三)、犹直身。

《法苑珠林》卷十六引《观佛三昧经》:“四海之中,有 须弥山 ,佛在 须弥山 正身仰卧。”

(四)、谓确系本人,并非冒名顶替者。

《通典·选举五》:“故俗间相传云:‘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此又弊之尤者。”《水浒传》第三二回:“官司一事,全得 朱 雷 二都头气力,已自家中无事,只要缉捕正身。” 清 李渔 《奈何天·误相》:“[丑背介]那夫人小姐,又进来了,待我也做些风流态度,与他相相,或者替身相不中,倒相中了正身,也不可知。”

(五)、科举正途出身。对捐纳功名者而言。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五折:“这 秦秀才 我曾认得,原係正身。”

释义:

1、名词,与“替身”相对,指确是本人而非冒名顶替者。例:验明正身。《通典·选举五》:“故俗间相传云‘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此又弊之尤也。”2、指修身。《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造句:

1、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爱岗敬业。

2、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出自:《淮南子·缪称训》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的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淮南子

相关链接正身造句

相关词语:

安身立命安身为乐安身之处安身之地安宅正路安身乐业百身何赎百身莫赎半身不遂病魔缠身拨乱反正薄技在身不务正业不正之风卑身贱体卑身屈体必也正名秉正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