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
词语 | 经济特区 |
---|---|
拼音 | jīng jì tè qū |
字数 | 4字词语 |
形式 | abcd式词语 |
意思:
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出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通过实行优惠税率、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分别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设立了五个经济特区。解释: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释义: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造句:
1、 经济特区和内地展现出的大好形势禽犊之爱地说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2、 沿海经济特区经济上高速发展,海外客商莫不另眼相看。
相关词语:
白蜡明经白首穷经饱经沧桑饱经风霜博施济众博通经籍不见经传不经之谈拔毛济世饱经风雨饱经世变饱经世故饱经霜雪饱经忧患表里相济必经之路彬彬济济拨乱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