鲙虫
词语 | 鲙虫 |
---|---|
拼音 | kuài chóng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广陵 太守 陈登 得病,胸中烦懣,面赤不食。解释:
(一)、《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广陵 太守 陈登 得病,胸中烦懣,面赤不食。
佗 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膾也,所苦便愈。”后以“鱠虫”指食生腥之物所生的寄生虫。 宋 王安石 《赠陈君景初》诗:“珍丸起病瘠,鱠虫随泄呕。”
释义:
鲙虫(kuài chóng),指食生腥之物所生的寄生虫。
相关词语:
应声虫百足之虫虫臂鼠肝虫沙猿鹤虫鱼之学雕虫小技雕虫小艺雕虫篆刻雕虫薄技雕虫刻篆雕虫末伎雕虫末技雕虫小巧雕虫小事肚里蛔虫鸡虫得失鸡虫得丧蓼虫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