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
词语 | 三支 |
---|---|
拼音 | sān zhī |
字数 | 2字词语 |
形式 | ab式词语 |
意思:
(1).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 三国 时代 支纤 、 支亮 、 支谦 ,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2).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解释:
(一)、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 三国 时代 支纤 、 支亮 、 支谦 ,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二)、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释义:
三支,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
造句:
1、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2、端午时节杏儿黄,大街小巷棕子香,我采三支艾子草,在你窗前随风扬,一支避邪保安康,两支财源滚滚旺,三支纳福迎吉祥,祝端午节快乐!
相关词语:
三家村挨三顶五捱三顶四捱三顶五巴三览四半夜三更病骨支离不成三瓦不三不四八方支持八方支援八难三灾白璧三献巴三揽四半三不四本支百世避军三舍避君三舍